UNI 的新提案让生态回归常识

Source of this Article
ChainCatcher 2 hours ago 124

近日,UNI ($7.73)生态争论了若干年的费用开关提案终于尘埃落定了,UNI决定将代币和生态的利润挂钩:将拿出六分之一的手续费回购代币。

除此以外,项目方还燃烧了占总量将近10%的代币,作为之前未进行燃烧操作的补偿。

在这条消息出炉之前,11月8日UNI的价格大概是5美元。当消息出炉后,截至写稿时为止,UNI的价格为9.22美元。

之所以代币价格大涨,我相信是因为社区终于为代币价格的内在价值找到了有力的支撑而大为兴奋,从而将这种潜在利好反映到了代币价格上。

我也为UNI的这一步感到高兴。

我觉得这个消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Uniswap为典型的加密项目开始回归常识,开始不再让代币仅仅只是个空有所谓“治理价值”的代币,而是一步步将代币价值拉回常识的判断标准:这个代币到底和项目有什么关系,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巴菲特老先生在他的言论中谈及企业如何回报股票持有者时曾经说过:

企业如果有很好的规划能利用手里持有的自由现金流去维护和建立更强大的护城河,那就好好地利用现金流,否则就应该把现金流返还给股票持有者:

- 要么对股票持有者进行现金分红

- 要么用自由现金流回购股票

如果一个企业既没有善用现金流,又不用来回馈股票持有者,这个企业就不是个好企业。

无论是美股上市的好公司还是A股上市的好公司,基本上都秉持着上面的做法。

这个标准实际上应该是判断任何企业好坏的标准。

但非常可惜,在加密生态,除了少数企业(比如一些CEX)以外,绝大部分公司/团队几乎既不见它们善用现金流巩固护城河,也不见它们将收入返还给代币持有者或者用来回购代币。

这导致一大堆代币实质上只是一堆毫无内在价值的“空气”资产。

Uniswap的这一步将对改善整个加密生态的风气有着很大的意义。

不过既然Uniswap迈出了这一步,那我们就要实打实地用上面的标准来衡量UNI的代币价值了。

Uniswap现在公开的一些数据中有两个数据挺有意思:

一是项目过去30天录得将近2.3亿美元的手续费,如果换算成一年的手续费就是27.6亿美元。

二是项目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一整年)共录得15.04亿美元的手续费。

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可以估算一下它的PE和“股息率”。

我们把它的手续费收入当作它的纯利,则它一年的纯利大概是(下限)15.04亿美元到(上限)27.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就是11 ~ 21。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 就是21 ~ 39。

由于提案规定用六分之一的手续费进行代币回购,我们可以把这个费用作为股息计算它的股息率。

它用来分红的股息大概是(下限)2.51亿美元到(上限)4.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大概就是0.7% ~ 1.5%。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就是0.4% ~ 0.8%。

我把这个数据和苹果进行了比较:

UNI现在的完全流通市值是92亿美元,苹果的全流通市值是3.98万亿美元。

UNI现在的PE最大值为39,苹果现在的PE是36.25。

UNI现在的股息率最大是1.5%,苹果是0.39%。

总体上看,苹果的市值是UNI的430多倍。一般来说市值越高,盈利指标就越不容易提升,或者说盈利指标就越不太“好看”。在苹果如此高的市值下,UNI的各项指标相比起苹果也没有显现出特别“好看”或者特别有“吸引力”。

这是不是说明UNI现在的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呢?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尽管这些指标看上去比较一般,但它们比起曾经“市梦率”高企时的水份已经小很多了。

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市场可能在短期内是疯狂和不理性的,但长期看它也会回归项目的基本面,渐渐反映项目的真实内在价值呢?



Facebook X WhatsApp LinkedIn Pinterest Telegram Print Icon


BitRss shares this Content always with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CC BY-NC-SA 4.0) License.

Read Entire Article


Screenshot generated in real time with SneakPeek Suite

BitRss World Crypto News | Market BitRss | Short Urls
Design By New Web | ScriptNet